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14: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谭梅
从3万家夫妻店的“流动摊位”,到1.1万个注册商标的“品牌之林”;从单店日均2000元的“糊口钱”,到200亿元产业集群的“富民密码”,青海拉面正在用品牌化破题,在向世界作答:我们是谁!
纵观青海拉面产业的发展史,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从小小的“夫妻店”成长为青海拉面知名品牌企业,“本穆青海牛肉拉面”单店日均服务800人次,会员储值超百万元,品牌店客单价及复购率较传统夫妻店高;更有创造产业奇迹的“青谱牦牛拉面”:160家加盟店连接我省多个牦牛基地,带动牧户户均年收入持续增加,产品成为白象方便面的“定制款”。如今,11049个注册商标中,“本穆”的拉面文化和牦牛文化,“大美西北”的民族融合文化,让青海拉面的“品牌谱系”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标准化的拉面技法,上百家的“三店合一”示范店、持证上岗的“拉面匠人”,揭示着产业转型的密码。而标准化带来的不仅是品质稳定,更是产业链的裂变。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青海拉面店,正是凭借标准化的“青海味道”打开市场。如今,这些走出国门的“青字号”特色产品成绩单上,标准化让青海品牌跨越了文化差异。
当20.3万拉面人从“卖力气”转向“卖品牌”,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食客为“青海故事”买单,这碗面早已超越餐饮范畴,成为青海少数民族产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站在新起点,青海拉面的品牌化发展之路愈发清晰。
从黄河岸边的小小面摊到融入世界版图的拉面品牌店,青海拉面的蜕变轨迹里,藏着青海民族产业破茧的密码。如今的这碗面早已不是简单的饱腹之食,它是20万拉面人用勤劳和智慧创下的产业,是标准化与文化力交织的产业蝶变,是以品牌化的脚步丈量世界的一碗面,它的每一根面条都在向世界递出青海的名片——我们是谁!
我们,是青海化隆扁担挑出的创业史诗,是河湟纹样绘就的文化符号,是民族团结煮就的幸福味道。这碗面的终极品牌价值,不只在舌尖,它让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如何用一根面的韧性,织就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产业新篇;如何以一碗汤的温度,烹煮中华民族的团结盛宴。
编辑:韩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