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凤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6:30:00    

兴业·强县·富民

4月的凤冈大地,茶叶飘香,牛群欢叫,桑条吐芽,鸟语花香。站在仙人岭上俯瞰永安镇田坝社区,新居与道路、厂房与产业、茶庄与农家交相辉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凤冈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推进兴业、强县、富民工程,以党建为引领,采取3+N模式加速推进茶叶、肉牛、蚕桑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宜居宜业的田园乡村,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一幅兴业、强县、富民三者相互依托、有机统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正在绘就。

村民采摘茶青(陈昌霖摄)

茶叶变金叶 绿了乡村富了民

如何做好兴业、强县、富民这篇大文章?凤冈县委书记马华表示,凤冈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以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先行区为抓手,大力发展以新茶饮为主的茶产业、以山地雪花牛肉为主的肉牛产业、以茧丝绸为主的轻纺产业,着力推进茶叶、肉牛、蚕桑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坚持3+N产业发展,成为凤冈县“兴业、强县、富民”的生动实践。

走进中国茶海之心田坝景区,只见茶园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纵横相连,茶园、茶庄、树林、柏油路、茶园栈道、黔北民居交相辉映。置身其中,宛若世外桃源。

近年来,凤冈县委审时度势,确立了“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凭借土壤富含锌硒的优势,发展优质茶园。还创新了“猪(牛)—沼—茶—菜、果、粮”四位一体生态建园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人均一亩茶的目标,茶叶加工企业达287家,综合产值达7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茶园风光美如画(陈昌霖摄)

凤冈锌硒茶,以独特的品质品牌走进全国200多家星级宾馆和民运航空领域,300余家锌硒茶专卖店开进全国的大中城市。“凤冈锌硒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亮相2015米兰世博会,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现累计获得国际国内级金、银奖76个。

永安镇田坝社区拥有万亩富锌富硒有机茶基地,是中国西部第一茶叶专业村和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第一批亿元村。同时,田坝社区还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国家AAAA景区和全省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之一。

按照“长产业上山,短产业下坝,宜茶则茶、宜桑则桑、宜果蔬则果蔬、宜种养则种养”的原则,该县在全县复制推广“田坝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如今,该县优质茶园惠及7万余户茶农27余万人,茶产业解决稳定就业8000人、灵活就业20万余人。

山地雪花牛 让凤冈“牛”起来

在凤冈县,一头最上等本地品种的凤冈山地雪花牛,经当地完整产业链分解后,最高可卖至20多万元。凤冈山地雪花牛凭什么这样贵?

据龙滩口集团野肆餐厅总店负责人介绍,一头1000多公斤重最高等级的凤冈山地雪花牛,大概能取16公斤A5级雪花牛肉,仅此一项就可以卖出10多万元;剩下的A4、A3等A级牛肉,以及普通牛肉又能卖10余万元。

近年来,凤冈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牛产业链初步形成,农业效益“接二连三”逐步显现。

据了解,早在2013年,凤冈县就出台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并整合项目资金300至500万元,用于肉牛规模养殖基地、重点龙头企业、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生产和服务体系建设。经过这些年不间断投入,该县现已建成6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184家,全县肉牛存栏16.2万头、出栏5万头;全县种植优良牧草5万亩,玉米秆、稻草等利用率达10万余吨。

龙滩口集团机械化养牛(陈昌霖摄)

近年来,凤冈县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施智慧化肉牛养殖,实现饲养、销售全程跟踪服务,助力肉牛产业发展。

走进花坪街道东山村申家湾爱心家庭农场,肉牛养殖负责人申修权拿出手机打开“肉牛智慧云平台”查看自家牛场的情况。申修权说:“自从有了这个云平台后,不管我是什么地方,都能随时查看牛场里的情况。”

为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凤冈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家庭农场自繁自养、养殖户互帮互助、“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以5G+AICDE技术为依托,为肉牛建立了精准的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实现养殖智能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使肉牛产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同时,该县在重点乡镇推广“肉牛智慧云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肉牛饲、养、销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凤冈县肉牛全产业链数据深度融合。

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肉质鲜嫩的凤冈雪花牛肉。目前,凤冈山地雪花牛肉餐饮店在贵阳、昆明、广州、上海等城市开店数十家,深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凤冈县“牛经济”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凤冈山地雪花牛肉俨然“牛气冲天”,成为“一县一业”的生动实践。

土溪镇三河村桑田如绿海(陈昌霖摄)

蚕桑变蚕茧 群众走出增收路

近日,走进贵州凤冈经开区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热气腾腾”的车间里忙碌。2024年,该公司实现产值3700余万元。今年,该县预计蚕茧产量1000吨,蚕茧产值5810万元,综合产值5亿元,涉及14个镇(街道)、78个村(社区)。

蚕桑,是凤冈县农业产业振兴的又一代表。该县桑园种植面积达5.13万亩,其中投产桑园3.2万亩。

2023年,凤冈县紧盯种桑、管桑、养蚕、强企业、延补链五大重点,实现“从扩大面积向做实面积、从种好桑向管好桑、从会养蚕向养好蚕”三个转变,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进化镇沙坝村为例,该村提出“党员干部引领、致富能人带动、富裕户带贫困户”的思路。近两年来,全村发展种桑1600余亩。

天桥镇天桥村养蚕大户吴文成种植蚕桑100多亩,年产值50多万元,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

粮油烟菌旅 让特色产业“特”起来

凤冈烤烟是上海中华烟的原料基地,凤冈有机米畅销全国。近年来,凤冈烤烟产业实现“两头工厂化、全程机械化、烟农职业化”发展,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蔬菜、食用菌、天麻、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特色种养业初具规模。

据了解,该县建成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园区12个、县级农业园区7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46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62家、面积27.56万亩,有机产品认证企业15家、面积4.47万亩。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业态发展活跃。

近年来,该县通过“党建+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种植天麻700多亩,增加农民收入。在位于何坝街道鱼塘村的贵州天润农业有限公司天麻种子育种基地里,10多个村民们正忙着采挖天麻种子。据悉,该公司与陕西、湖北等地客商签订订单育种,预计产值达600万元以上。

依托“琊川贡米”口感好、销路广的美誉,凤冈县抓好何坝、琊川一线1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和10万亩高油“115玉米”基地建设,各米业公司均与农民签订订单水稻,提高收购价格,增加群众收入。

在蜂岩镇桃坪村,村支两委按照长产业上山、短产业下坝的思路,发展茶叶4000亩、辣椒3000亩、蚕桑500亩和时鲜蔬菜等特色产业,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还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花坪、天桥、王寨、蜂岩、石径等镇(街道)建立了1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蔬菜大棚1500多座,实现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了3000余户群众致富。

永安镇田坝社区村民陈余德,9年前在环山组流转土地50多亩种植羊肚菌,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动羊肚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当地4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每年付给务工人员的费用在20万元以上。

永安镇崇新村砖房组肉鸽养殖场负责人周国俊,2017年在广州学到养鸽技术后返乡养肉鸽,每年销售肉鸽2万多只,毛收入40余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

……

随着农特产品品牌质量提档升级,凤风县涌现出贵州贵茶、仙人岭、野鹿盖、龙滩口、神农米业等一大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打造了“凤冈锌硒茶”“遵义绿”和“凤欣”“临江”牌大米、“凤冈肉牛”“锌硒茶酒”等知名产品,4个茶叶产品和2个大米产品相继获“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凤欣”“临江”牌大米连续四届荣获“中国稻米博览会金奖”,“临江”牌大米获全国有机大米金奖,产品远销贵阳、重庆、上海等大中城市。



凤冈融媒:陈昌霖

编辑:王芮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