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3:53:00
“帮助患者回到有声世界,让他们聆听世界的美好,这是我的工作,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龚树生在耳鼻喉头颈外科深耕四十余载,擅长耳外科学,尤其在中耳疾病外科治疗、人工耳蜗植入、振动声桥及骨桥植入、侧颅底外科、搏动性耳鸣、眩晕及面神经疾病等方面颇有建树,用精湛医术“叫醒”了无数位听障患者的“耳朵”,让他们重归美妙的有声世界。
蛔虫钻胆之痛:从苦难中萌生从医之志
龚树生成长于湖北农村,他的从医之路,始于童年时期一场蛔虫钻胆的特殊经历。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落后,蛔虫病时有发生,龚树生也未能幸免。“蛔虫钻入了我的胆道,把我痛得死去活来,小命儿差点儿丢掉”,父亲用板车把他拉到了医院。急诊医生的一剂“灵丹妙药”瞬间缓解了疼痛,这一经历在龚树生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到医院去,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医学的力量”,他回忆道。
高考后,龚树生踏入了医学的殿堂。参加工作之后,跟随耳鼻喉科知名教授李起甫,正式开始了在耳鼻喉领域的耕耘之路。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他成为该校耳鼻喉科首位医学博士,并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勤奋努力,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我的导师汪吉宝教授,从外国自费购置科研设备回国搞研究,他的家国情怀让我明白,医者不仅仅要精于技术,更需要心怀大爱。”
循着导师们的足迹,龚树生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拥有了一颗赤诚之心,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使命。他曾接诊过一位被搏动性耳鸣折磨18年的乡村教师,每晚睡觉时耳中如雷轰鸣,只能半卧勉强入眠。患者辗转全国20余家医院看了100多位医生,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却始终病因不明。
面对这一疑难病例,龚树生和当时的影像科主任王振常反复研究患者的系列血管相关检查,最终锁定病因——乙状窦血管异常。当时国内尚无此类手术先例,国外报道也寥寥无几,患者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不忍看患者继续遭受病痛折磨,龚树生毅然决定“吃螃蟹”。在对各方面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预案准备后,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精雕细琢”,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备受折磨的耳鸣消失了。
此后,龚树生团队也由此开展了“搏动性耳鸣”相关的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际杂志发表文章。如今,龚树生团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搏动性耳鸣单中心诊疗基地,累计完成手术逾千例。“医学的进步常始于‘冒险’,但冒险必须以科学研判为前提。”他说。
致力学科建设:从百名开外到全国前十
2007年,45岁的龚树生放弃武汉稳定的工作,来到北京这个相对来说陌生的城市。他希望把自己对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运用到实践中,在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龚树生回忆,初到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室时,只有30多张床位、18位医生,年手术量不足千台,门诊量7万余人。他决定从专业化、国际化、团队化三方面优化。
在专业化方面,将科室细分为耳科、鼻科、咽喉、头颈四大亚专业,要求医生“精耕细分领域”。以搏动性耳鸣这个小众疾病为例,他与团队从影像诊断到手术方案逐一突破,累计完成手术超千例,将科室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单中心诊疗基地。“这类病虽小众,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只要做到权威,患者自然会来。”
国际化视野也是龚树生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理念。他积极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和院校建立联系,努力为年轻医生创造出国学习进修的机会。“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都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以更好地解决我们患者的问题。”同时,还将国外先进经验和研究“引进来”。龚树生积极推动科室与欧洲大师班开展合作,邀请国际专家授课,培养住院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治能力。
此外,他将团队命名为“梦之队”,鼓励队员怀揣梦想、不懈奋斗,着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鼓励跨学科协作。在他的引领下,“梦之队”的成员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经过十年的不懈耕耘,目前科室床位增至130余张、医生团队扩充至60余位、年手术量突破6000台、门诊量超过21万人,学科STEM排名从百名开外位列全国前十。
“学科发展壮大不易,攻克疑难杂症也辛苦,但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收到患者感谢信时,当医生的最大快乐不过如此。”龚树生说道。
如今,63岁的龚树生仍坚守一线,即便是休息时间也时刻关注病房情况。谈及未来,他目光灼灼:“人工听觉植入、基因治疗、干细胞技术将颠覆传统耳科!”龚树生认为,耳鼻喉头颈外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新技术的应用会使路越走越宽,会将更多听障患者“召回”有声的世界!
栏目简介
《医路人生》是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光明网推出的特色访谈栏目,聚焦先进医务工作者的事迹和贡献,以医者视角记录生命故事,展现医学温度。
特别鸣谢:北京友谊医院
记者:刘雪洁、蔡琳
视频制作:赵凌菲(实习)
京华卫生编辑部出品
来源: 京华卫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