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0:4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周芳
肠子“钻进”胸腔,还是发生在体重仅1.76千克的早产新生宝宝身上。4月10日,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了解到,该院近日成功救治了一名刚出生就患上先天性膈疝的早产宝宝,医生通过在其身上开三个小孔,将“乱跑”的肠道恢复原位,目前患儿已顺利出院。
受访单位供图
“35周早产新生儿,体重仅1.76kg,患先天性膈疝,出生面色发绀,呼吸困难、气促,需尽快进行膈疝修补术。”近日,一位早产宝宝在某医院剖宫产后,由120救护车紧急送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当时患儿出生才1个多小时,由呼吸机辅助通气下送到医院,院外考虑左侧膈疝。”该院胸心外科主任王刚介绍,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腹腔和胸腔之间有一道分界线,称为横膈。先天性膈疝,就是胎儿期的横膈发育异常,闭合不全,膈肌上有一个洞,腹腔里的脏器通过这个洞“钻进”胸腔,挤占胸腔里肺和心脏的空间,并对肺和心脏形成压迫,严重的会引起肺发育不良,出生后很快出现呼吸窘迫、缺氧表现,需紧急手术。先天性膈疝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为1/2500-5000,随着产期诊断和出生后管理的进步,先天性膈疝患儿的存活率已达70%~92%,不过早产儿的存活率仅为53%。
“孩子属于新生儿危重型膈疝,疝口约3厘米×4厘米,术中发现部分横结肠、小肠疝入胸腔。”王刚刚介绍,先天性膈疝患儿出生后需立即评估手术时机,病情严重时需实施紧急手术。这次手术难度非常大,要求外科医生操作细致而精确。
为给外科医生手术操作提供清晰视野和充足空间,胸腔镜手术需要采用单肺通气技术。这一技术是通过让侧肺部暂时“休眠瘪气”,就像一个瘪气的气球,从而让婴儿狭小的胸腔尽量腾出手术的空间。
即便这样,对于身体只有巴掌大的宝宝而言,手术还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患儿主支气管直径仅3毫米,肺部有效通气空间仅相当于一个核桃大小,氧储备量不足成人的十分之一。
在多学科专家的联合会诊下,团队最终决定实施支气管封堵器技术。麻醉科主治医师李义辉介绍,手术中,封堵器一次性精准置入目标支气管,手术侧肺在30秒内完全萎陷;术中血氧饱和度全程稳定在90%以上,氧浓度也严格控制在安全阈值内;术后患儿未出现视网膜病变和支气管肺损伤。
目前,患儿已顺利出院。
原稿点击>>
早产“巴掌宝宝”肠子“钻进”胸腔 医生为他微创补“漏”-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