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监管之道】 谨防老年人 掉入“网红陷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7:03:00    

王琦

素人变网红的造星传奇,真的能批量复制吗?媒体调查发现,一些MCN机构利用广撒网式签约,给博主设下“签约陷阱”。掉进此类陷阱的多为缺乏专业知识的素人创作者,其中,渴望追赶上自媒体时代的中老年群体成为受骗重灾区,一些老年人因忌惮MCN机构的诉讼威胁而越陷越深。

在短视频与直播电商蓬勃兴起的当下,“人人皆可成网红,随手一拍即变现”的宣传语,正成为部分MCN机构吸引素人,尤其是老年群体的“敛财秘籍”。然而,这些机构从承诺“500万保底播放量”到诱导缴纳“账号权限费”,从批量抄袭内容到虚构“头部主播”成功案例,它们以“造星工厂”自诩,实则编织了一张张吞噬老年人信任与积蓄的骗局之网。

老年人群体频陷MCN陷阱,凸显出数字时代代际认知的巨大差异。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自媒体实现自我价值与经济独立,却对平台规则、流量机制等缺乏基本了解;另一方面,老年人对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面对“违约金诉讼”等威胁时,往往因恐惧而选择妥协。这种心理弱势被MCN机构精准捕捉,并转化为其敛财的工具。此外,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部分老年人将自媒体视为“人生第二春”的寄托,试图通过流量变现来弥补退休后的经济落差或情感空缺。这种心理需求被MCN机构包装成“银发经济”的卖点,实则将老年人推向了内容同质化、流量泡沫化的深渊。

日前,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为治理这一乱象提供了制度保障。该规定明确要求MCN机构对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禁止虚假宣传与流量造假,为行业戴上了“紧箍咒”。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还需进一步细化处罚标准,建立黑名单公示制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平台方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MCN机构的资质审核与行为监管,建立针对“诱导签约”“刷量造假”等违规行为的识别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流量降权、封禁等处罚。同时,应畅通用户投诉渠道,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设置“一键维权”便捷通道。

社会层面也需构建起“反诈防护网”。社区可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银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识别并防范常见陷阱。家庭成员更应主动承担起“数字监护人”的角色,定期查看老人手机中的应用,及时阻断可疑交易。

短视频与直播本应成为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丰富精神生活的桥梁,而非诈骗滋生的温床。治理MCN乱象,本质上是对技术向善初心的坚守。只有当监管利剑高悬、平台守土有责、社会协同共治时,老年人才能真正享受数字红利,而非陷入“网红陷阱”。这需要我们将法律的刚性约束、技术的柔性防护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让银发群体在数字浪潮中既能勇立潮头,又能安享晚年。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