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痛点成了幸福点,这就是我们日夜奋战的答案”|中山干部群众话“百千万工程”治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2:04:00    

“痛点成了幸福点,这就是我们日夜奋战的答案”

上午的安阜涌畔,暖阳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偶尔能看到白条鱼游出水面,岸边新栽的美人蕉随风摇曳,三三两两的居民沿绿道散步,孩童追逐嬉笑。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很难让人联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居民避之不及的黑臭河涌。“以前窗户都不敢开,一刮风臭味直往屋里钻。”住在河边的李阿婆正带着孩子在河边散步。

中山市坦洲镇安阜涌的蝶变,源于一场系统性治理攻坚战。这条全长2.55公里的河涌,流域内密布居住区和工业厂区,长期承受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双重冲击。2023年5月,坦洲镇启动安阜涌整治,以“补齐管网、源头治理、清淤疏浚、生态补水”四招破局。

安阜涌的“一河两岸”景观。

一组数据记录着这场战役的力度:累计新建截污管道超20公里;安阜涌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从10.2563降至5.9442,同比改善率达42%;清淤超3万立方米,淤泥用于种植6000棵耐涝美人蕉,打造“一河两带”景观带。

“安阜涌涉及面很广,工厂、小区和村居,一开始排污源头不明,只能通过截污解决,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坦洲镇水务事务中心(治水)现场管理组副组长李建业坦言,团队一度信心不足,突发情况不少——省道下方密布高压线,非金属燃气管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危险,“最终改用拖拉管工艺绕开风险点,方案改了8版才定”;而污水管埋深达六、七米,远超常规施工能力,“工艺难实施,只能边干边调整”。

除此之外,在治水之初,迎接工程团队的并非全是支持。中山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中建八局现场负责人陈逸林坦言,“进社区施工时,生产队道路狭窄,机械进不去,社区居民出行受影响,还是有不少反对声音的。”坦洲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工程技术员徐子文对此深有体会:“居民也会担心自己的房屋后续受影响”。

陈逸林正在介绍安阜涌现状。

面对压力,治水团队坚持“硬工程”与“软沟通”并行。中山公用安阜涌项目一线工作人员温文彬等受访者都提到,治水团队会联合社区工作人员等各方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讲解施工进度和具体情况,邀请居民代表参与方案调整;同时,治水团队成员还会用“土办法”破冰:在生产队施工时,工人也会帮社区居民搬运货物、清理巷道,“人心都是肉长的,你为他们多想一步,他们就会支持你多一分。”

转变悄然发生。曾投诉施工噪音的阿姨,开始主动给工人送水。“曾经的痛点成了幸福点,这就是我们日夜奋战的答案”,陈逸林提到,如今的安阜涌,清晨可见老人在河涌边散步,傍晚有年轻人在滨河步道慢跑。从黑臭水体到生态长廊,从民怨沸腾到民心所向,安阜涌的变迁印证着:美丽河湖映照的不仅是环境之美,更是治理的温度与民心的向背。

【编者按】

3月21日,中山高规格召开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吹响从水污染治理向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进军的号角,深入实施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十大工程,把中山建设成“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美丽岭南水乡。回顾中山治水千日攻坚,该市把水污染治理作为 “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以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打响这场翻身仗,从根本上扭转了极其被动的治水局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年后,春又至。走在中山城镇,一条条河涌从“恶臭难闻”逐渐变为水清岸绿,景色美了,一大批亲水平台涌现,一河两岸成为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即日起,南方+将回访经过治理的中山河涌,从群众的获得感看中山治水之变。

统筹:罗丽娟

采写 / 摄影:南方+记者 林雨萱

视频来源:中山广播电视台

【作者】 林雨萱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