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岛锚定海洋AI新航向!举行“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6:04:00    

AI赋能“蔚蓝”,场景驱动未来。4月27日,青岛“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举行,汇聚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崂山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省海洋局、青岛市有关部门单位,华为、腾讯、百度、移动、国实科技集团等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头部企业技术提供方,以及北海造船、山东港口、蓝色种业、深远海养殖公司、中声海洋等海洋领域重要企业应用场景需求方,共81家单位进行精准对接,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帮助更多大模型创新应用快速落地和市场化、产业化,共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发需求图谱 赋能产业新生态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加速重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引擎。2025年,大模型技术进入“深水区竞争”阶段,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在海洋领域,如何将大模型与海洋产业深度结合,仍是全球未竟的产业蓝海。

青岛以“海洋+AI”破题,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聚力构建覆盖海洋科研、产业、治理的海洋大模型生态。当前,青岛正推动大模型技术穿透现代渔业、蓝色能源、海洋装备等产业链条,打造全球海洋人工智能革命策源地,为新一轮海洋经济长波周期注入青岛样本。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在推介中展示了青岛海洋经济的强劲动能。青岛依托全国领先的海洋产业门类,已形成涵盖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等领域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500亿元,同比增长6.6%,青岛科创沃土丰厚,拥有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3家,住青涉海“两院”院士达22人,海洋人才近40万人。并在会上发布了海洋渔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梳理形成的一批海洋人工智能领域场景需求清单和需求图谱。

青岛海洋AI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会上,组织开展了大模型产品和场景的集中推介,山东移动、山东港口、华为、浪潮云洲、华控智加、励图高科、冠成软件等7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供给企业现场推介,展示各自在海洋大模型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应用案例,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广阔前景。如山东港口全方位、系统性开拓大模型深度赋能,推动港口全要素生产力实现结构性跃升。构建港口大模型“123N”架构,搭建1个港口大模型算力底座,建设港口大模型、场景垂直模型等2类模型矩阵,打造3大全栈自主人工智能基础平台,赋能N个垂直业务领域场景应用。

青岛国实科技集团介绍了一系列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海洋环境预报类大模型——“问海”大模型,能够提供未来15天温度、盐度、洋流等的精准预报信息,在各个性能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基础上,其运算成本降低数千倍。冰间航道大模型,依托对北极的水体冰情预报与卫星遥感的水道识别,实现冰间导航功能,也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北极航道大模型。发布了专注于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多场景大模型——“海星大模型”,用于海洋来源活性成分挖掘,海洋分子活性预测、海洋分子结构优化、海洋药物相互作用预测等多个临床前后期应用场景。

在海洋人工智能场景需求端,北海造船、青岛中远海运、国信科技、海药院、中声海洋科技、森科特等6家海洋领域“4+4+2”产业头部企业围绕各自需求进行介绍。

聚焦三大海洋领域 筑造产业新高地

海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超大型港口行业大模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浪潮海洋智慧科技、人工智能海洋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等4个海洋人工智能协议成功签约,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这些实打实的项目正转化为海洋AI驱动新型生产力跃升的实践样本。海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将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为青岛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注入核心驱动力。

此外,围绕现代渔业、海上新能源、海洋装备三个产业方向,定向邀请重点供给企业、需求企业、要素支撑单位,围绕场景开发与应用,探讨潜在合作机会。与会专家就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具体场景的开发应用发表精彩发言,会议有效搭建起企业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供需企业间的精准匹配与对接,推动海洋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场景的发掘与大模型的落地,促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海洋领域实现深层次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