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43:00
新华社天津4月22日电 题: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激发开放活力
新华社记者李鲲、宋瑞、杨文
未来几年,GE医疗将在其磁共振东半球总部——天津磁共振基地增加投入5亿元。
在21日召开的天津市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大会暨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总结大会上,GE医疗中国副总裁陈和强宣布了这一决定。
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十周年。乘着天津自贸试验区“保税+”系列制度创新的东风,2025年,GE医疗获批在自贸试验区外、天津滨海新区内开展医疗器械保税维修。
“这一创新有助于我们探索适合高性能医疗设备绿色升级和再制造的可行路径。”陈和强说。
将制度创新与发展需求紧密衔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是天津自贸试验区坚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一贯坚持。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齐俊妍认为,天津自贸试验区不仅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更是城市转型的“催化剂”,助力天津重塑北方对外开放高地和形成经济发展引擎。
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过程中,天津自贸试验区一直学习规则、熟悉规则甚至参与规则制定。
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象卫星相关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上有很多权威机构向该企业提出合作意向,但涉及数据安全,企业自身难以把握。
针对云遥宇航等公司现实需求,天津市商务局联合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发布自贸试验区“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和“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实现国内自贸试验区数据跨境流动“双首个”创新。
“根据新政策,公司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数据出境,清单外的一般气象数据自由流动,降低了经济和时间成本。”云遥宇航公司董事长李峰辉说。
制度创新还带来外籍人员往来便利。在纽约茱莉亚学院百年来首个海外合作办学项目——天津茱莉亚学院,已有85%的外籍教师通过自贸试验区的便利政策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证。
如今,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流程持续优化,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拓展至7个领域27项,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年龄限制已经取消。
制度创新带动首创性、集成式改革试验成效显著。这尤其在天津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业务发展上体现明显。
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自贸工作局副局长耿宾遥说,通过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资本金意愿结汇等数十项创新试点政策,东疆片区飞机租赁规模从2015年的400多架,发展到2022年突破2000架,崛起为仅次于爱尔兰的世界飞机租赁高地。
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通过“数字人民币+贷款发放+保理业务”的供应链金融场景等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累计交易规模达3万亿元以上。
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王亚刚说,10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秉承“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理念,累计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49项经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21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2024年以天津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38%的进出口额,实际使用外资超过全市的40%。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4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天津自贸试验区得分83.49,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连续五年位列前三。
面向新十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明确了新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实现新突破,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中培育新动能,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中激发新活力,在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中塑造新优势,努力建设一流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
陈和强说,一系列创新措施将极大激发新质生产力在高端医疗器械智造领域的活力,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我们将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促进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经验。”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滨海新区副区长梁益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