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千年酒香映古城:战国青铜提梁壶解码张家口宣化文明基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1:30:00    

在宣化博物馆展厅中央,一件战国青铜提梁壶静立,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不仅承载着战国时期的酿酒文化,更串联起宣化从军事要塞到文化交融之地的千年脉络。

液态的记忆:

从战国宴饮到当代酒桌

2000年,宣化东门外战国墓群的考古发掘中,两件青铜提梁壶重见天日,其中一件壶身躺倒,壶内酒液历经千年未漏。青铜提梁壶的工艺,堪称战国手工业的微观史诗。壶身采用分范铸造法,双耳与提梁通过活环连接,兽面纹饰以失蜡法精雕,每道工序都需数十名工匠协作。尤其壶盖与壶口的子母扣密封结构,利用青铜氧化后的自然膨胀特性形成物理密闭,这种“以材性克材质”的智慧,与当代航天器热胀冷缩接口设计异曲同工。

壶身的兽面纹与云雷纹,既是神秘信仰的投射,也是工匠对自然界的抽象提炼。战国匠人将饕餮的威严、流云的灵动熔铸于方寸之间,与今日设计师用极简线条勾勒东方美学的逻辑不谋而合。

青铜提梁壶设计兼具实用与礼器功能,其造型与同期出土的玉器、刀币共同指向墓主是一位战国士大夫。青铜提梁壶的陪葬习俗,印证了当时饮酒文化的盛行。粮食酿造的低度酒是宴饮、祭祀的必需品,墓主将“生前所好”带入墓葬。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战国酿酒技术的实物空白,更揭示了宣化作为燕赵边陲重镇的世俗生活图景。

战国时,酒是祭祀通神的媒介、贵族身份的象征,今日,酒成为社交润滑剂与文化消费品。无论古今,酒始终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战国士人在酒酣耳热中纵论天下,当代青年在酒吧里谈论理想,两种场景隔着时空共振。

宣化博物馆将壶内酒液样本与青铜壶并列展出,观众凝视玻璃柜中的墨绿色液体,仿佛看见一场永不散席的战国宴饮。这壶酒,是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也是当代人追溯文化根脉的媒介——当我们举起一杯现代白酒时,是否也在与2300年前的匠人碰杯?

壶中乾坤:

地域文明的多元交融

青铜提梁壶的出土,映射出宣化文化的两大特质:军事与商贸的枢纽地位。宣化自古为“京师锁钥”,战国时期属燕国上谷郡,地处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碰撞带。壶体纹饰的兽面铺首与提梁结构,既承袭中原青铜铸造传统,又融入北方游牧民族的实用主义美学。

战国青铜提梁壶内的墨绿色酒液,如同宣化文化的缩影——在密封中沉淀,在开启时焕新。这座曾以“神京屏翰”守护京畿的古城,正以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军事重镇的雄浑、多民族交融的灵动、酿造传统的醇厚,编织成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的一曲长歌。当游客驻足壶前,触碰的不仅是战国工匠的巧思,更是一个地域文明跨越千年的呼吸与心跳。

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与它相遇,不仅是观看一件镇馆之宝,更是透过壶身的铜锈,触碰人类共通的生存命题——如何铭记过去、安顿此刻、抵达永恒。这把壶给出的答案或许是:将每一刻的真诚与创造,都淬炼成可传承的文明基因。记者 翟见英

编辑:帆帆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