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助农林高校创新突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7:10:00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农林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区域“三农”事业培养大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产出更多扎根中国大地的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的重任。福建农林大学面向国际前沿领域,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实施“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奋力谱写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篇章。

锚定主攻点——

做大做强农林主干学科

学科是高校发展的根基,是发挥科技和人才双轮驱动作用的重要载体。学校坚持做大做强农林主干学科,不断优化农林学科结构,突出交叉融合、强化内涵建设。

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农林学科专业结构。学校对接国家和区域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发展需求,深化农林学科供给侧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面向未来农业发展重点领域,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的新兴专业,着力打造以农林为核心的“农林+”学科群,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近年来,学校已获批新增智慧林业、人工智能等16个“四新”专业。

突出交叉融合,推动农林学科协同发展。学校打破学院与学科壁垒,推动农林学科与理、工、人文社科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围绕农林健康生产、海洋、菌草技术等领域凝练出一批多学科交叉重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学科交叉汇聚发展,催生新学科生长点。近年来,学校先后实施两轮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学院重组整合、专业归属调整,组建了乡村振兴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型学院,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学科新体系。

聚焦前沿领域,强化农林学科内涵建设。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一流学科培优引导行动和优势学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林学、植物保护两个“一流培优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学科提质升级,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步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轨道。据科睿唯安2025年1月发布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数据,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排名前1‰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10个学科进入前1%学科。

打好组合拳——

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农林高校肩负着推动农林科技创新、促进农林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是激发释放农林科技创新动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阵地。

打造“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科研组织范式。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强化基础性研究的创新策源功能,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植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科研成果。2015—2024年,学校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篇。

构建“校地融合+项目赋能”协同创新平台。学校大力推动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高站位规划合作蓝图,高标准推动项目落实,打造政府、企业、高校产学研用共同体,构建紧密的产学研用融通机制。学校紧紧围绕福建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在主产区联合共建技术研发平台,着力打造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共获批立项省级及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66个,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7个。

搭建“精准对接+高效应用”成果转化机制。学校着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以解决“三农”领域瓶颈问题能力为标准,促进科技创新精准对接农林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壮大新型农林业生产和服务主体。学校围绕茶叶、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开展重大农技推广试点,建设了科研试验基地、产业区域示范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以及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培育新品种,推广本土栽培新品种、新技术。2024年1至10月,学校围绕育种技术、种苗繁育等领域,完成了近30个项目的签约,合同总金额超1.73亿元。

构筑新高地——

推动人才引领驱动发展

推动人才引领驱动发展是新时代农林高校构筑人才制度优势、激发广大人才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的战略举措。

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夯实创新发展“人才沃土”。学校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着力建设农林战略人才队伍,深入实施“聚才工程”,每年投入人才建设经费超2亿元,在主要优势学科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精准实施人才引育“双百计划”,通过每年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引育省级青年拔尖人才冲刺国家“四青”人才,布局新一轮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学校现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47人(933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84人(165人次),建成由国家级领军人才领衔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端创新团队46支。

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人才特区”效能。学校深化“人才特区”体制机制改革,在引才模式上实行“一事一议”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模式,在信任机制上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高端团队负责人协议工资制,提供经费、人员及空间支持,简化各类审批程序,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在人财物权限上赋予各中心人员聘任及薪酬分配自主权,采用PI(项目负责人)管理模式,中心可自主设岗,自主聘任高级职称,自主设定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标准。在任务牵引上聚焦“四个面向”实施“揭榜挂帅”制度,与团队领衔专家签订任务书,明确聘期目标并强化考核,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靶向发力推动“人才出圈”。学校坚持“招才引智”与“拴心留人”并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工作常态化制度,实现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覆盖率100%。构建完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三阶段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健全学校、学院、团队多元化人才配套投入机制,通过争取科研(人才)项目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不断提高团队造血能力。在资源配套、项目申报、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着力构建分工合作、运转协调、服务周到、快捷高效的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图片说明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陈倩(左一)在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指导学生观察媒介昆虫的习性。 福建农林大学供图(资料图片)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9日 第06版

作者:赖海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