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3:38:00
近年来,人身保险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品设计不规范、费用管理粗放等问题。为加强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近日下发《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5版)》,明确103条“红线”,较2021年版的73条大幅扩容。这是监管机构连续第五年印发年度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旨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报行合一”成监管焦点,费用管理更趋严格
2025版“负面清单”新增9条内容,重点聚焦在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方面,强化“报行合一”的监管要求。“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在向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必须与实际经营过程中的行为保持一致。这一要求旨在杜绝“报行不一”现象,防止保险公司通过虚报费用、夸大收益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
具体来看,2025版“负面清单”明确禁止“交费期间10年及10年以上的长期险,预定附加费用率集中在首年或前两年,与实际情况相悖”“备案材料中未列示总预定附加费用和总可用费用水平”等行为。同时,新增“利润测试费用、销售费用、总可用费用高于定价费用,各种费用缺乏内在逻辑一致性”等条款,进一步细化费用管理要求。此外,对保险销售渠道同时报送“个人代理、互联网代理、银邮代理、经纪代理”中的多个,也被认定为不符合“报行合一”相关要求,列入“负面清单”。
防止产品“换汤不换药”,规范产品设计
在产品责任设计和产品报送方面,2025版“负面清单”也新增了多项内容。例如,明确禁止“年金保险、两全保险比照增额终身寿险的增额形式设计”“万能保险追加保费条款描述不清晰,欠缺管理机制,产品设计的审慎性不足”等行为。这些新增条款旨在防止保险公司套用增额终身寿险的逻辑设计其他产品,导致产品“换汤不换药”,避免销售误导和利差损风险。
近年来,增额终身寿险成为寿险市场主流产品,但也暴露出减保规则不明确、定价附加费用率假设偏低等问题。2025版“负面清单”通过细化相关条款,进一步规范增额终身寿险及其他产品的设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监管持续从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自2018年首次发布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以来,监管机构每年都对清单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持续完善监管框架。2025版“负面清单”扩容至103条,不仅是对存量问题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产品开发的警示。通过明确“红线”,监管机构旨在从源头上消除潜在风险,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推动保险公司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和服务质量。
总体来看,2025版“负面清单”的发布,标志着人身保险行业监管进一步趋严。在“报行合一”和产品设计规范的双重约束下,保险公司需更加注重科学审慎的产品开发,避免踩踏“红线”,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