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7:56:00
张宜庄园内美不胜收的多肉植物。记者杨艳辉摄
四月芳菲,春和景明。夜幕垂落时,位于宜良的张宜庄园变为“童话剧场”,多肉植物的静默与舞蹈的动感,灯光的柔美与篝火的炽烈,在此刻融为一体。食客在花海中大快朵颐,千人在夜幕和灯火中纵情打跳……点绿成金,这里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农文旅融合新样本。
从负债千万到“繁花似锦”
清晨,位于宜良县南羊街道的张宜庄园3号店,3万株多肉植物在暖黄灯带中苏醒,它们攀上古树枯枝,匍匐在陶罐裂缝,甚至从屋顶倾泻而下,仿佛银河被揉碎成千万颗星辰。
入夜,地势最低的圆形广场,篝火噼啪炸开金色火星,身着撒尼刺绣马甲的阿婆弹起大三弦,穿蜡染裙的姑娘甩起及腰长发,上千名游客手挽手围成流动的花环。跺脚声、欢笑声、皮鼓的震颤声,惊起栖息在多肉植物丛中的夜莺,翅膀掠过被火光映亮的笑颜,像撒下一把跃动的音符。
在宜良,提起张宜庄园,人们总爱用“酸汤里的童话”形容它的诞生。彼时的杨明背负千万元债务,创业屡屡受挫,而张宜——这位来自宜良小镇汤池的姑娘,却在一片质疑声中坚定地握住他的手:“你最擅长做酸汤。在我看来,‘酸’,是寒酸的酸;‘汤’,是汤池的汤。”杨明回忆时眼眶微湿:“她陪我度过最苦的日子,我要用余生为她种满花园。”
这并不是一个“贤妻扶我青云志,我赠贤妻万两金”的故事。从负债千万到年营收破千万,这对夫妻的每一步都是彼此支持、相互鼓气、共同进步完成的。他们的创业史比剧本都要跌宕:凌晨四点备菜、寒冬深夜守店、突发火灾死里逃生、半夜在梦魇中哭醒……他们像两株多肉植物,在贫瘠的土壤里紧紧缠绕根系,用不屈与柔情来改变命运。
“你陪我东山再起,我许你繁花似锦。”如今,3家以“张宜”命名的餐厅在昆明次第绽放:花园、花舍、庄园,每一块招牌都是杨明对妻子的告白。
都市霓虹再美 不及故乡花开
张宜不是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她也曾如无数小镇青年般奔赴城市。然而,“城市的繁华是别人的,但家乡的山水是长在我骨血里的。”她带着从都市学来的营销思路,回到这片被称作“花乡水城”的土地。
她用行动证明,这份选择“值得”。在张宜庄园,酸汤火锅里翻滚着本地野生菌的鲜香,烤鸭传承着非遗技艺的焦脆。张宜相信:“我们不需要模仿北上广,家乡的气候、食材、文化,就是最独特的IP。”
走进张宜庄园,眼睛比味蕾更早沉醉。上万株多肉植物以近乎艺术家的偏执被安放:树桩化身“多肉瀑布”,陶罐堆叠成“绿塔”,房檐下的多肉植物如翡翠珠帘随风轻摆。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庄园的“灵魂员工”——吸引游客打卡、衍生文创产品,甚至成为菜品研发的灵感来源。“多肉植物教会我,再平凡的生命,只要找到合适的位置,都能绽放光彩。”张宜抚摸着多肉植物,眼神温柔。
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多肉植物编织的“童话世界”背后,是张宜跨越“两座大山”后的成果。
第一座山是“资源整合”。要将分散的苗木花卉种植户、本地菜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族舞蹈团队拧成一股绳,谈何容易。那些日子,她的车辙碾过宜良每一条乡道,清晨与菜农敲定供货标准,午后拜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傍晚蹲在田埂上和花农算成本账,深夜又赶往山里的村子,拜访已退休的民族歌舞大师。“有时候一天跑十几趟,鞋底磨破了,但人心磨热了。”
第二座山是“极致体验”。为打造“沉浸式用餐”,她带着家人吃遍全县70余家餐馆,最终从上百道菜肴中淬炼出15道本地风味。餐桌要像“绿野仙踪”,她便把多肉植物种入陶土餐盘;火锅要以“花房”为景,她硬是将钢架结构改造成藤蔓缠绕的玻璃穹顶,就连餐椅的弧度都暗藏巧思,光是图案都改了5版。
如今,这座被多肉植物簇拥的庄园,早已超越“餐厅”的范畴。游客在这里品酸汤、听山歌、跳民族舞,夜晚灯光亮起时,五色光影与多肉植物交织成奇幻仙境,外国游客在打跳时惊叹:“这是属于云南的童话世界!”
反哺故乡的温度
在张宜庄园,员工里不乏老年村民,还有为残疾人专门设置的岗位。“让每个人在这里找到价值,就像多肉植物一样,无论生在瓦砾还是朽木,都有资格向着阳光生长。”张宜说,“这里服务不见得最周到,但服务态度一定最好。”
底气源于对员工的充分尊重。60岁的徐维岗与56岁的吉琼兰老两口都在庄园工作,每日从家步行3分钟就能到岗,两人月薪合计超8000元。“以前觉得老了只能带孙子,现在每天传菜送菜、招呼客人,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吉琼兰擦拭着陶盆,笑容真诚。
张宜庄园的团队扩张,始终与云南文旅产业的“人才磁吸效应”同频共振。看到家乡文旅发展的蓬勃机遇,曾在昆明某重点小学担任班主任的张悦琼,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以“新人”身份加入张宜庄园。这位曾经的语文教师,如今身兼多职:白天是带着游客参观多肉植物微景观的“自然导师”,夜晚化身为篝火晚会的主持人,带着千名游客在花海里欢歌打跳。她的跨界转型,是张宜“柔性引才”的缩影,庄园将教师、返乡青年、退休艺人等转化为复合型文旅人才。
为帮助张宜庄园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推动形成“以花兴业、以景促游、以食引流”的发展格局,宜良县组织一批“网络达人”开展集中式、互动式网络宣传,将多肉植物造景工艺与宜良烤鸭、酸汤猪脚等非遗美食捆绑传播,实现“生态美学+舌尖经济”的双向引流。先后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刊发宣传稿件100余篇,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发布短视频500余条,最高阅读量达10万余次。针对游客“最后一公里”痛点,南羊街道协调出庄园专用泊车区域,增设专门交通线路和公交站,更加方便游客前往。
在政策支持和花海经济带动下,2024年,张宜庄园交出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答卷:接待游客量超100万人次,带动120余名本地居民稳定就业,拉动当地餐饮、景区、住宿等行业消费超1亿元。庄园不仅成为宜良文旅的“金字招牌”,更化身文化交流的舞台——承办2025年跨年联欢晚会、“万人游宜良”文化惠民演出、篝火晚会等活动60余次。
彝族歌者的悠扬调子、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斑斓光影、多肉植物花墙下的万人合唱,为县域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活力。宜良县也将持续推动旅游资源产品化、旅游产品市场化,布局更多突出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网红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多点开花、多业融合、串珠成链、连线成面的农文旅发展格局。
张宜誓将庄园打造成宜良餐饮业的“火车头”“主心骨”“顶梁柱”。未来,庄园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民族旅拍、多肉主题民宿等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趁着‘旅居云南’的热潮,我们要让游客不仅能‘尝到云南的味道’,更能‘住进云南的诗里’。”张宜望向庄园外绵延的群山,目光灼灼。(昆明日报 记者任翊翔)